复方中药合剂超声透药治疗乳腺增生症的临床观察与研究
乳腺增生症是普外科的常见病,国外多采用西药三苯氧胺治疗,副作用较大,有引起子宫内膜癌者,国内多采用口服复方中药治疗,效果欠佳。我们用复方中药合剂局部超声透药治疗乳腺增生症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全组60例,均为女性。年龄20-56岁,中位年龄35.6岁。病程2个月-5a。
均符合诊断标准,按曹月琴等分类[1],属于单纯增生者28例,囊性增生者32例。
1.2 治疗方法 60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0例。应用复方中药合剂(主要成分有山楂、牡蛎、陈皮、三
棱、麦芽、赤芍、别甲、莪术、夏枯草、丹参、穿山甲、元胡、川楝子等)将约含3g生药药液加入一片耦合凝胶贴片中,治疗时将贴片粘贴于双侧乳腺外侧,用超声电导仪(北京诺亚同舟医疗技术有限公司提供)进行中药超声透皮治疗30分钟,治疗结束后撤去超声电导仪治疗头,保留含药贴片2-4h。维持自然渗透。每天治疗一次。7-10天为一个疗程。间歇期为一周,每个病例均治疗2个疗程以上。对照组30例,应用乳癖消口服,6片/次,3次/天,连服2个月。
2 结果
2.1 临床疗效 治疗组3-5天疼痛减轻,两个疗程后临床症状及体征基本消失;对照组效果欠佳,两组比较
有显著性差异(P<0.01)见表1。
表1 两组乳腺增生症临床治疗效果观察 例(%)
组别 n |
临 |
|
床 效 |
|
果 |
|
疼痛及肿块
消失 |
疼痛及肿块
基本消失 |
疼痛及肿块
未消失 |
P | |||
治疗组 30 20(71.43) 6(21.43) 2(7.10)
<0.01
对照组 30 6(20.00) 3(10.00) 21(70.00) |
2.2 随访结果 60例病例全部随访,随访时间0.5-1a,复发率治疗组6.6%,对照组33.3%两组
复发率有明显差异(P<0.01)。
表2 两组随访时间0.5-1a结果对比
组别 n 复发例数 复发率 |
治疗组 30 1 6.6%
P<0.01
对照组 30 10 33.3% |
3 讨论
乳腺增生症是一种生理增生与复旧不全造成的乳腺正常结构的紊乱,其病理形态多样,命名不一,国外多称为囊性乳腺病,国内多成称乳腺增生症。WHO统称为良性乳腺结构不良。多认为其病因为雌性激素分泌过高所致[2、3]。国外多采用西药三苯氧胺治疗,副作用较大,有引起子宫内膜癌者,国内多采用口服复方中药治疗,副作用虽小,但复发率高,效果欠佳。用复方中药合剂局部超声透药治疗乳腺增生症取得了满意的效果,超声电导经皮给药技术是近年国外出现的一种药物渗透的新方法。它通过电致孔技术、超声空化技术的综合应用,产生促进药物透皮的叠加作用,它给药速度快,在深部组织和脏器的药物浓度比口服和静脉投药法的浓度还高[4、5]。这种给药方法具有避免药物在肝脏的“首过效应”和胃肠道的降解破坏、无血药浓度的峰谷变化、减少个体差异和毒副作用等优点,是对传统给药观念的重大突破[6]。国内在中药透皮吸收临床和基础实验研究方面已取得很大的进展[7、8],为中药合剂透皮进入体内提供了理论依据。本临床研究表明中药超声透药组在缓解疼痛及肿块消失方面明显优于乳癖消口服组。经统计学处理二者有显著差异(P<0.01)。且随访0.5-1a,复发率治疗组5.6%,对照组32.8%,两组复发率有明显差异(P<0.01)。证实复方中药合剂超声透药治疗乳腺增生症是一种有效,操作方便的方法。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 曹月琴,王国佩,主编.乳腺外科学. 石家庄: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125
2. 张问德,乳腺生理与临床. 实用外科杂志,1998;8(9):479
3. 徐荣南,王永征. 乳腺增生症. 实用外科杂志,1998;8(9):488
4. 孙孝祥,徐凯建,张亚平. 中药透皮吸收研究概况. 中国药学杂志. 1996;1(31):163
5. Zharov VP, Latyshev AS.Laser non-contact drug delivery methods: mathematical and experimental substantiation. Crit Rev Biomed Eng, 2001, 29(1): 142-156
6. Chang, SL, Hofmann, GA, Zhang, L. The effect of electroporation on iontophoretic transdermal delivery of calcium regulating hormones. J Control Release. 2000, 66(2-3): 127-33
7. Wallace MS, Ridgeway B, Jun E. Topical delivery of lidocaine in healthy volunteers by electroporation, electroincorporation, or iontophoresis: an evaluation of skin anesthesia. Reg-Anesth-Pain-Med. 2001 May-Jun; 26(3): 229-38
8. Matsubara,H; Maeda,T; Gunji,Y. Combinatory anti-tumor effects of electroporation-mediated chemotherapy and wild-type p53 gene transfer to human esophageal cancer cells. Int-J-Oncol. 2001 Apr; 18(4): 825-9